以上讲的都是拿朝廷俸禄且有编制的文职人员,至于武职及其他的非正式编制人员数量很多,由于篇幅有限,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。
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?各职官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岗位?
清代一个县正式的编制有多少?知县等职官类似今天的什么岗位?这是一个读者提出的两个问题,希望御史能详细地写一篇文章予以解答。如果对清代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,应该都能算出一个大致的数字,至于官职对比,估计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。但为了更详细地回答这两个问题,御史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,尽量说得全面一些。
先来说一个县的正式编制
清代有一千三百多个县,每个县的等级不一样,以事务繁简分为最要缺、要缺、中缺、简缺四类,通俗地说就是大、中、小县。正常情况下,事务繁则人员配置多,事务简则人员配置低,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。
所谓的正式编制,就是拿朝廷俸禄的官。不过官也分流内、流外,入九品的称流官,不入九品的则是未入流。县级官员中,仅有县丞、教谕(正八品)、训导(从八品)、主簿(正九品)、巡检(从九品)是流官,其他都属未入流。未入流虽然没有品级,但也属朝廷的正式编制。
清代县的文职官分为正印官、佐贰官与属官三类。正印官即知县,佐贰官即县丞、主簿,属官名目较多,有教谕、训导、典史、巡检、驿丞、闸官、税课大使、县仓大使、河泊所官,以及医学、阴阳学、僧会司、道会司等。
武职官级别不定,有的县战略位置重要,会配置游击、都司一类的较高品级的官,而一般的县则只有守备、千总等下级武官。至于八旗驻防,则多在关津要冲之处,很少在县城驻防。
因为没有具体到某一个县,所以就以最高配的情况为例。具体配置如下:
知县1人、县丞1人、主簿1人、典史1人、巡检3人、驿丞1人,其他教谕、训导、闸官、税课大使、县仓大使、河泊所官、医学、阴阳学、僧会司、道会司各1人,总计为18人;
绿营武职具体配置为:游击1人、守备1人、千总2人、把总4人、外委6人,总计为14人;
不少读者可能对绿营将官的品级不是很清楚,这里也作个说明。绿营最高长官是从一品的提督,其下依次为总兵(正二品)、副将(从二品)、参将(正三品)、游击(从三品)、都司(正四品)、守备(正五品)、千总(正七品)、把总(正六品)、外委千总(正八品)、外委把总(正九品)、额外外委(从九品)。
正常情况下,县绿营的最高长官最高到游击,最低为守备。比如江苏省的江阴县绿营将官的配置就比较高,为从三品的游击;而沛县的配置就比较低,为正五品的守备,多数的县绿营的最高长官都是守备,且人员配置在8人左右。所以前面提到的高配则有14人。
再来说官职对照情况
毫无疑问,正印官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,掌一县之治理,凡县内之诉讼审办、田赋税务、缉盗除奸、文教农桑无不综理,故有“亲民之官”称之;
县丞类似现在的常务副县长,分管一县之钱粮、税征、户籍、巡捕等诸务;
主簿类似现在的副县长,分管某一方面的政务,比如钱粮、户籍或巡捕,但不会所有政务都兼;
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交代一下,县丞、主簿分为两种,一种是在县城协助知县办公,另一种则是被派往县城以外的一些关津要地驻防,如果是后者,那么就好比是现在的乡镇书记。
典史主要监察狱囚,职掌司法方面,类似政法委书记。多数县是不设县丞、主簿的,其职由典史兼任,如果是这样,那么典史又是代理副县长。
巡检主要负责某一区域的具体事务,多驻扎在要冲之地,掌缉捕盗贼以及治安等事,这就和现在的乡镇书记一样。
驿丞管理驿站事务,掌邮传及迎送过往官员诸事。集交通局局长、县委办公室主任、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于一身。
闸官设置的人数很少,全国只有32人,主要负责各闸储泄启闭诸事。类似现在的水利局局长。
税课大使设置的就更少了,全国仅有四人,江苏六合县、仪征县,浙江钱塘县、仁和县各一人,掌典商税之事,与现在的工商局局长类似。
县仓大使仅直隶天津县设一人,其他各县均无,掌钱粮事宜,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类似。
河泊所官仅广东南海、番禺县各设一人,掌收渔税。类似农业局下属的渔政部门一把手。
清代各县皆设有医学训科一人,是县里的医官,主要负责医疗事务以及防疫,这就好比现在的卫生局局长。
各县设阴阳学训术一人,掌管星象风水事宜。现在不讲究风水这一套封建迷信,所以找不到相应的部门,唯一能沾点边的恐怕就是气象局局长。
僧会司设僧会一人主管县内佛教僧人,道会司设道会一人主管县内道士,类似现在管理宗教的部门,又或是某一个寺庙的主持和道观的道长。
清代的教官与行政官员是分家的,县教谕、训导与知县没有隶属关系,直接听命于该省的学政。教谕类似现在的教育体育局局长,而训导则是副局长,又或是重点高中的校长。